七夕将至,当我们在谈论牛郎织女时,古代如皋人是如何过七夕的?本期带你走进如皋图书馆古籍室,从一位南宋如皋知县的诗词中,探寻八百年前如皋地区的七夕风情。
古籍中的如皋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在如皋市图书馆古籍室中,珍藏着一部特殊的典籍——《平斋文集》,其中收录了南宋诗人洪咨夔在如皋任职期间所作的《七夕》诗,为我们揭开了古代如皋人过七夕的神秘面纱。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南宋著名文学家。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及第后,他的首任官职就是"如皋主簿",后来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这首《七夕》诗,正是他在如皋任职期间所作,真实记录了当时如皋地区的七夕习俗。
一首诗,一幅古代如皋七夕图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八百年前描绘如皋七夕的诗作:
《七夕》洪咨夔
黄姑织女万古心,脉脉欲渡银河深。
有齐委女起拜月,绿发一缕蒙金针。
眼明志针如志鹄,针发相投如破镞。
回身拍手笑乃翁,字大行疏烧矮烛。
这首诗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如皋七夕风情画:
“黄姑织女万古心,脉脉欲渡银河深”——诗歌开篇就描绘了牛郎织女亘古不变的爱情传说,反映了如皋人对这个浪漫故事的世代传承。
“有齐委女起拜月,绿发一缕蒙金针”——记录了当时如皋女子在月下乞巧的习俗。少女们对着月亮祭拜,祈求获得织女般的巧手。
“眼明志针如志鹄,针发相投如破镞”——细致刻画了穿针乞巧的具体场景,少女专注地引线穿针,希望能够一举成功。
“回身拍手笑乃翁,字大行疏烧矮烛”——最后展现了温馨的家庭场景,成功乞巧的少女欢欣雀跃,而父亲则在灯下读书写字。
传统与现代的浪漫对话
从洪咨夔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如皋人过七夕的生动场景。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正通过一页页古籍得以传承。
让我们在这个七夕,不仅感受浪漫,更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