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联合主办单位-01(1)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2023年6月9日至7月9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22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进行联展联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

此次活动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项目为重点,集中展示我国的非遗记录工作成果与履约成绩,讲好非遗保护中国故事,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9-麦西热甫

图片 19

◆项目名称:麦西热甫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列入时间:2010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简介: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流传着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人民文化传统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人们还可以在麦西热甫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参与活动的表演名家,以及参加活动的全体维吾尔族民众,是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

◆展映作品:

20230530_7720230530_77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维吾尔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艾力·依布拉音


20-中国活字印刷术

图片 20

◆项目名称:中国活字印刷术

◆领域: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10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简介: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在浙江瑞安等地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主要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

◆展映作品:

20230530_7820230530_78

▲木活字印刷技术-林初寅


21-京剧

图片 21

◆项目类型:京剧

◆领域: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10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简介: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如“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像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而“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展映作品:

20230530_5820230530_58

▲京剧-朱绍玉

20230530_5920230530_59

▲京剧-尚长荣

20230530_6020230530_60

▲京剧-赵燕侠

20230530_6120230530_61

▲京剧-张幼麟


22-赫哲族伊玛堪

图片 22

◆项目名称:赫哲族伊玛堪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列入时间:2011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简介: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伊玛堪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映作品:

20230530_7920230530_79

▲赫哲族伊玛堪-吴宝臣


23-中国皮影戏

图片 23

◆项目名称:中国皮影戏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11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简介: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影人有十二到二十四个可活动的关节。七到九人的大剧团或只有二到五人的小戏班都可以表演皮影戏,主要在娱乐或宗教仪式、婚礼、葬礼和其他特殊场合进行表演。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是业余的,只在农闲时节表演。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它传播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欢乐。

◆展映作品:

20230530_6220230530_62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宋国超

20230530_6320230530_63

▲皮影戏(泰山皮影戏)-范正安

20230530_6420230530_64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刘景春


24-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图片 24

◆项目名称: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领域:表演艺术

◆入选时间:2012年入选

◆名录类型: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中文简介: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10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订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以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展映作品:

20230530_8020230530_80

▲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庄陈华


25-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图片 25

◆项目名称: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领域: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列入时间:2016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展映作品:

20230530_6520230530_65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杨兴亚


26-太极拳

图片 26

◆项目名称:太极拳

◆领域: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列入时间:2020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简介: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该遗产项目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得到不断丰富,见证了人类创造力。

该遗产项目在中国得到广泛认知和实践,在促进当代人身心健康、和谐共处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展映作品:

20230530_6620230530_66

▲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王西安

20230530_6720230530_67

▲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朱天才

20230530_6820230530_68

▲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和有禄


27-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图片 27

◆项目名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领域: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22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文简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为多民族共享,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映作品:

20230530_6920230530_69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杨胜伟

20230530_7020230530_70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叶启桐

20230530_7120230530_71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杨继昌

0020230530_72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徐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