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以下简称“展映月”)正式开幕!
本次展映月活动属于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两百五十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主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以下简称“记录工作”)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对两千余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全面的影像记录和文献采集,目前已有一千余个记录项目通过验收。这些成果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了传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艺,也为非遗的传承、研究留下了珍贵的“种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传播价值。本次活动主要是对记录工作的优秀成果进行展示和展映。
2024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20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长期以来,国家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建设与宣传推广工作。今年,在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享有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根脉,共同开创非遗保护工作更美好的未来。
6月8日至7月8日,如皋市图书馆将在本馆一楼大厅开展“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并于每周六、日上午在本馆二楼多媒体播放室推出35部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纪录片,每部影片时长约30分钟,欢迎广大读者前来观影观展。
第一期
01. 传统美术·苏绣——余福臻(江苏省)
传承人简介:
余福臻,1942年出生,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去世。自明代以来,苏绣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目前较有影响的苏绣分为三大谱系:传统细绣、沈寿所创的“仿真绣”、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余福臻于1957年进入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专修班学习,其后师从顾文霞绣猫,师从曹克家画猫,1962年加入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她锤炼苏绣技艺,集画、绣于一身,精通传统细绣、乱针绣、双面绣、双面三异绣等针法绣法。其作品虚实有序、情景相融,既保持平绣“平光齐匀”的特征,又揉入乱针绣,呈现线条活泼、色彩丰富之特点。余福臻尤其擅长双面绣猫,有苏绣“猫王”之称,代表作品有双面绣《白猫戏螳螂》,单面虚实针绣《黑底黑猫》《白底白猫》等。
02. 传统戏剧·木偶戏(杖头木偶戏)——殷大宁(江苏省)
传承人简介:
殷大宁,1945年出生,男,江苏泰兴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扬州的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中国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是杖头木偶的三大基本功。要使木偶真正活起来,必须有木偶制作人员设计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木偶人物形象。杖头木偶戏的传统剧目多移植自京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殷大宁于1961年进入泰兴县木偶剧团,师从贾小奎学习木偶制作技艺,后师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虞哲光等学习木偶造型相关技艺,为剧团近20台木偶戏担任造型设计和制作,代表作品有《追鱼》《猪八戒找钥匙》《七品芝麻官》《琼花仙子》《三打白骨精》等。
03.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抖空竹——张国良(北京市)
传承人简介:
张国良,1956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俗称“响葫芦”,以北京、天津所制最为著名。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发展传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张国良出身空竹世家,10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空竹制作,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空竹制作人之一,享有“空竹张”的美誉。张国良在空竹制作传统的基础上对工艺、品种进行改进,使空竹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收藏性等特点,代表作品有“中国象棋空竹”“福娃空竹”“龙凤空竹”等。
04. 民间文学·牡帕密帕——李扎倮(云南省)
传承人简介:
李扎倮,1943年出生,男,拉祜族,云南澜沧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3年去世。《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长篇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意为“开天辟地”。《牡帕密帕》通过口耳相传,通常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阔塔节、婚礼或农闲期间,由“嘎木巴”(会唱诗的人)和“魔巴”(习俗活动主持者)演述。全诗曲调简单流畅,歌词格律固定,对偶句多,依字行腔,有说唱特点,调式有地域差异。李扎倮自幼生活在拉祜山乡,少年时期开始学习《牡帕密帕》和芦笙舞,能够完整演述《牡帕密帕》的19个篇目,并掌握100多套芦笙舞,被称为“嘎木巴”和“芦笙王子”。他演述的《牡帕密帕》经整理后,于1989年由云南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
05. 民间文学·汗青格勒——尼玛(青海省)
传承人简介:
尼玛,1941年出生,男,蒙古族,青海乌兰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去世。青海海西蒙古族将“英雄史诗”称为“图吉”,将其说唱者称为“图吉齐”。史诗《汗青格勒》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汗青格勒通过斗争,先后降服恶魔蟒古斯和凶恶的汗王,从魔窟中解救百姓的故事。尼玛的家庭有着世代演述史诗和故事的传统,尼玛从小听着长辈们讲故事长大,凭借超人的记忆力,能熟练完整地讲述100多个史诗和民间故事。尼玛讲述的《“桑”地名的来历》《达布孙湖的来历》《阿拉腾特布西》《三座红土山》等民间传说故事被选入《青海蒙古族格斯尔传说》《青海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集锦》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