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至7月8日,如皋市图书馆将在本馆一楼大厅开展“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并于每周六、日上午在本馆二楼多媒体播放室推出35部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纪录片,每部影片时长约30分钟,欢迎广大读者前来观影观展。
本期,我馆选取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综述片中的8部纪录片进行展映,广大读者可以扫描对应影片的二维码观看。
传承人简介:
张向东,1947年出生,男,汉族,河北抚宁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戏是一种以灯光照射和人物剪影表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民间戏剧,昌黎皮影戏主要流传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及邻近地区。昌黎皮影戏以昌黎民歌为素材,唱腔丰富多彩,乐器以四胡为主,伴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传统剧目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等。张向东13岁考入唐山市皮影剧院,跟随演唱名家厉景阳、皮影操杆大师齐永衡学艺。作为“拿影”(操杆手)演员,他15岁便被称为“小箭杆王”。张向东在表演上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常为一句唱腔、一个动作反复斟酌。他收集了6000余件皮影作品,创作了《花木兰》《大闹天宫》《愚公移山》等20余部皮影戏剧目,整理了1000余本皮影影卷,并在保持皮影戏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部分皮影影卷进行创新和改编。
传承人简介:
吴国华,1959出生,女,汉族,山西高平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700多个,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吴国华出生于艺术世家,唱、念、做、打深得父辈真传。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扮演了众多戏曲人物形象,扮相端庄大方,唱腔清脆俏丽,较高代表角色有《寄刀》中的林黑娘、《三关排宴》中的萧银宗等,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
传承人简介:
左大玢,1943年出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等地。湘剧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有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乐,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左大玢出生于湘剧世家,于1954年考入湖南省湘剧团小演员训练班,师从孔艳兰主攻花旦;后加入湖南省湘剧团,拜湘剧旦行泰斗彭俐侬为师。经过多年舞台实践,左大玢的湘剧表演风格逐渐成熟。她的唱腔丰富,音色柔美,能兼演花旦、刀马旦、闺门旦等应工戏,善于塑造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多个奖项,代表作有《生死牌》《拜月记》《百花公主》等。
传承人简介:
周尔禄,1945年出生,男,汉族,浙江泰顺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泰顺药发木偶戏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在泰顺称为“琼花木偶”。泰顺药发木偶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表演分为盘式和树式两种形式,主要用于庙会、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表演时,在烟花的带动下,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药发木偶的制作包括原材料选备、火药配比、木偶制作等环节。周尔禄是泰顺县大安周氏药发木偶第十代传人,13岁跟随父亲周明守学习药发木偶的制作,18岁出师,与药发木偶戏相伴60余年。周尔禄精通控制火药的技术,逢年过节受邀至各地制作和表演药发木偶戏,使工艺复杂、精细的药发木偶得以传播和传承。
传承人简介:
童双春,1934年出生,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去世。独脚戏又称“滑稽”,作为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兴于1920年前后,受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迅速反映时代和社会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平民色彩。童双春于1949年开始学艺,先后拜杨笑峰、姚慕双、周柏春等前辈为师,1960年加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他继承姚慕双、周柏春将“热捧软逗”与书卷气相结合的风格,吸纳朱翔飞幽默滑稽的特色,学习袁一灵的“妙语连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全体会》《唱山歌》《玲珑塔》等。
传承人简介:
叶英盛,1947年出生,男,汉族,浙江义乌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华道情也称“道歌”,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金华道情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带唱、唱中插白和间插平板几种方式。其音调多采用徵调式,结构完整,节奏多样,以金竹所制的情筒(又称“渔鼓”)和两块竹片组成的简板伴奏,现存传统曲目425部,内容涉及金华及周边地区300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及民俗等方面的演变。叶英盛11岁开始学艺,把义乌道情单一的说唱形式发展为说、唱、演相互融合的曲艺形式,丰富了道情的表现力,使之能更生动地反映生活。
传承人简介:
王计汝,女,汉族,1947年出生,山西中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中阳剪纸以当地的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多以红色彩纸体现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色彩纸剪制作品。从事这项技艺的手艺人主要是中阳农村的女性,剪纸既是她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展现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王计汝从小受到家庭熏陶,跟随母亲学艺。她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类民俗事象,作品多涉及当地生产生活、年俗风情和节日喜庆等内容。她的剪纸作品具有粗犷浑厚、古朴典雅的特点,代表作品有《丰收乐》《春忙》《晋商》等。
传承人简介:
王德荣,1938年出生,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滨州民间剪纸艺术广泛流布于黄河、徒骇河流域的城乡地区。滨州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很多题材来自地方戏吕剧的剧目,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构图简单、造型夸张,具有粗犷古拙、浑厚率真的特点。王德荣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传统剪纸,在传承滨州民间剪纸艺术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她剪纸不需要预先设计,完全凭感觉信手剪出,风格质朴、纯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王德荣的作品继承了滨州剪纸的锯齿纹、旋涡纹、月牙纹等特色,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作品有《丰收图》《孔雀牡丹》《虎头帽》等。
更多精彩展映内容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非遗记录工程成果在线展示专区(网址为ich.nlc.cn)、“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优酷等网络平台观看展映影片。